前金立总裁卢伟冰、前联想移动业务负责人常程、小辣椒手机创始人王晓雁、前努比亚联合创始人苗雷......小米聚集了一批在手机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高管,他们在过去的事业各有积累,但都有不如意之处。
相聚在小米的他们,或许能凝聚力量达到期望中的事业高峰,消费者们也期待着新高管的加入能推动小米带来更优秀的产品。既然小米正在吸收能人志士,那么曾有过一次次营销成绩的前魅族CMO李楠是不是会加入呢?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。
李楠本人在知乎做出了回应,对猜想进行否定,并表示“智能手机的战场都要消失了还去小米干啥”。这并不代表李楠对移动设备的未来持以悲观态度,从他贴出的两篇内容来看,移动设备还有广阔的前景,但最重要的产品不再会是手机。
在这两篇2018年发表的内容中,李楠主要表达了两个观点:智能手机不再是最重要的个人移动设备,品牌的价值在当下被大幅削弱。
1、智能手机的未来
智能手机市场在过去十年间出现飞速增长,最大原因是人口红利,而在人手一部手机的目标实现之后,市场容量开始不增反降。李楠指出,手机行业增长掉头后,势必会造成如石油危机中美国汽车行业的兼并整合。
我们已经在2019年的中国手机市场上见证过,华为、OPPO、vivo、小米以及苹果获取了最多的市场,没有给其他厂商获取增长的空间。各厂商开始推出子品牌,也不过是进入不同的定位区间去蚕食对手的市场份额,而非为市场带来增量。
他认为,即将兑现的新技术能像特斯拉颠覆汽车市场那样,颠覆当前的智能手机行业格局。这些技术我们已经或多或少地在2019年间见到了端倪:
如果对应到实际产品上,那就是:
在产品的工业设计上也能发现,过去流行的工具化实体化形态淡薄了,智能设备变得越来越不突兀,反而像是的身体一部分。与技术上的变化相结合,其方向便是智能手机地位降低,耳机、手表等等身上的每个智能设备都会是接入终端。
2、品牌价值被削弱
李楠的品牌无意义看法,其实是建立在拼多多为代表的下沉市场曝光,以及苹果、大疆在各自产品领域类别上的绝对认知优势而言的。
下沉市场揭露了一个事实,主流视线看到的热度仅仅属于较高收入的这群人,更广阔的市场仍旧停留在“买到”比“买到好产品”还重要的阶段。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,产品能做到什么能够有怎样的低价才是第一位,品牌并不能影响选择。
在苹果AirPods、大疆无人机、特斯拉上,这些产品事实上跟品类产生了强绑定,提起真无线耳机就会想到AirPods,提起电动车就会想到特斯拉,提起民用无人机也会第一时间想到大疆。消费者认知中想到的是具体产品,而非品牌。
综合了手机行业不再有巨大增长潜力,具体品牌也在失去影响力的两大因素,李楠才对他个人加入小米或是加入某一品牌的可能性进行否定。于是我们可以确定,未来的小米手机业务或许群英荟萃,但很可能不会出现李楠的身影。
李楠拥有多年行业观察积累并且亲身进入业界验证,其观点值得我们去了解。不过有件事值得再三思考,手机行业真的没有再度增长的可能了吗?5G正式落地的大门已经打开,手机厂商正摩拳擦掌用新产品争夺市场,看起来一切都还是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的确,手机本身的产品形态不大有变化的可能,如果拿十年前的手机和现在的手机相比,也不过是细节或功能上的迭代结果。屏幕变大、拍照更清晰、续航表现更理想、芯片性能变强......都像是补齐短板,而不是非智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本质变化。
手机本身还能有什么未来,其实看看过去十年来的PC行业就知道。厂商基本保持过去的局面,新玩家得到的更多是市场增量而非虎口夺食。PC产品也没有根本变化,仅仅是按照早就固定的形态继续演进,比如屏幕、芯片性能、工业设计等等。
惯例的迭代升级,只能获得稳定的用户群体,快速增长无从谈起。想要如智能手机普及初期那样飞速提升,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带来如5G一样的新技术,新鲜的、与过去完全不一样的东西,最能刺激人们的消费需求和购买欲。
放远望去,在环境各处、在身体各处使用各类智能设备交互,并且借助5G和IoT能力统一联网,最终基于个人进行数据计算,很可能是移动设备的进化方向。正如李楠所说,分散开来的硬件颠覆了手机All in One形态,但也能的确物尽其用带来效率提升。
光是概念还太宽泛,就用现在已有的产品进行说明吧:智能手表完成更多层面的身体状态检测,无线耳机让语音交互随时可用,AR眼镜则能带来侵入性更小更不受限制的信息获取和处理;到了环境中,各类智能家居、智能电器依靠计算能力进行灵活处理,具体指令也不需要遥控器或者手机,语音和基于AI的新交互方式才是主流。
这样一看,手机在未来的确没有了往日地位,甚至可以被淘汰,和过去那些被手机淘汰的产品团圆。然而还有一个问题尚未解决,每个人仍旧需要自己的计算中心,即使云端能够完成相当多的工作,本地中心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位置。
最简单的答案是个人,独一无二的自己就是最佳的唯一识别对象。可惜的是无论伦理还是技术本身,我们都离“脑后插管”的植入设备未来还有很远,所以还会有带在身上的外置设备作为中心。在今天,这个设备就是手机,只不过职能将被其他设备一步步分化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智能手机的确不再有高速增长的未来,手机厂商无法获得高速增长或是干掉对手,自然难在手机业务上获得进步。在这样的前景下,李楠个人选择不加入手机厂商,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。
要是说会有新的企业加入到移动设备市场,带来像特斯拉之于汽车的行业变革,恐怕还要多做保留。特斯拉带来了电力驱动以及智能驾驶,从驱动能源和行驶方式上改变了汽车,作为技术先行者而铸就的技术壁垒让特斯拉成为电动车的代名词。
即使是手握电力驱动、智能驾驶两把尚方宝剑的特斯拉,也经历了循序渐进的过程,才把自身优势发挥到最大。彻底颠覆手机的移动设备革命,同样需要经过技术积累,留给手机厂商的时间可能并不短。
在当前还是手机当道的移动设备行业,变革者更可能来自于头部企业,而非从外界进入的新对手。特斯拉能够突破传统车企包围的一大因素,便是车企们在新技术上投入不足或是方向不对,客观上出现了属于特斯拉的空间。
在互联网时代摸爬滚打成长起来、或是改变了自我的手机厂商,早就深刻理解了积极求变背后的含义。手机产品竞争中已经充分实践过快速变化,他们也更有可能跟随风向快速进入新领域,而不是像传统车企那样显得对新趋势反应迟钝。
我们熟知的手机厂商,无一不在尝试未来可能的方向,而且都投入不小:华为研发投入高已经路人皆知,小米、OPPO也都宣布今后几年会投入数百亿元用于5G、IoT等新领域研发,苹果和三星更是一直以来都在做新技术预研和投入。
手机厂商也在试图将当下在手机市场的影响力,转化为新领域的第一桶金。
AirPods不用多说,与iPhone、Mac、Apple Watch设备充分联动以及产品性能巨大优势,成为真无线耳机领域的领跑者并为苹果带来约40亿美元单季营收。Galaxy Fold、华为WATCH GT2、小爱同学也都成为了手机厂商获得新领域影响力的证明。
同样是打造移动设备,手机厂商已经构筑了属于自己的内容生态和服务壁垒,在新技术刚刚投入应用尚需开发或转化的初期,这都能是获取市场的优势。没有金刚钻,怎能揽瓷器活。
因行业发生变化而进入新形态,早就在商业史上发生过无数次:像是最初伐木造纸的诺基亚进入个人通信事业后又转型商业服务,在大型计算机和个人电脑建树颇多的IBM转为提供科技咨询和服务,顺应时代一同改变才能是活得更长久的企业。
现在我们能看到,手机厂商们都在未雨绸缪地准备新技术,但今后会如何发展还是个未知数。
以现在的格局,苹果的可穿戴设备走在了前面,AirPods和Apple Watch是代表产品;小米的小爱同学和AIoT呈现出领先趋势;华为也有多设备联动上的先见。无论是哪一家,都不想在可能的变革中落后于他人。
科幻作品中出现过飞天汽车、意识直连、人类永生的构想,那些都太遥远,不过同样最初出现在想象中的可穿戴设备、信息分发技术却要真的到来了。真正的未来究竟怎样,最终还得用我们自己的双眼去见证。
推荐阅读:相机怎么调曝光
(正文已结束)
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